为深入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整改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7 月 14 日下午,学校在信息大楼第一报告厅召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说明会。各学部(院)主管部长(院长)、教学办主任、科教中心(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加会议,会议采用 "线下 + 线上" 形式进行,线下 226名相关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会,线上 600 余名教师同步参与,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升级共同开展培训学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高申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围绕审核评估诊断问题剖析、OBE理念贯彻落实及方案修订原则意见三大核心内容展开解读。他指出,审核评估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 "总纲领",其修订完善是落实审核评估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针对诊断评估专家反馈的突出问题,李高申教授逐一剖析并提出整改方向。在培养目标层面,要求各专业紧扣学校 "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定位,避免泛化表述,强化与学校总目标的支撑性;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上,强调需以 "高中低" 量化支撑强度,避免课程功能泛化等不合理现象,确保毕业要求达成度可衡量;在“创新性”培养方面,所有专业需明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加强独立实验课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发交叉复合课程。
报告重点阐释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修订路径。李高申教授强调,要践行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三大核心理念,通过 "反向设计" 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闭环支撑关系。具体而言,需广泛调研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及学生发展期望,明确具有前瞻性的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确保可衡量、可达成;编制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实现每门课程支撑对应指标点的精准化设计,同时覆盖所有必修环节。
详细解读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接河南省 "7+28+N" 产业链群,遵循 "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学生中心、质量为本、AI 赋能" 五大原则,构建 "2+1+1" 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其中,项目化教学课程作为核心环节,需基于真实岗位任务设计,强化课下课上学时时间不低于 2:1 的配比;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需支撑学生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最后,李高申教授寄语广大教师,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深耕细作、止于至善”。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学校将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压实学部主体责任与专业负责人第一责任,通过集中研讨、专家论证、持续改进等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标准、契合产业需求、彰显学校专业培养特色。下一步,各专业将按照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与落地实施,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